家長如何跟青春期青少年互動
撰文者:劉冠琳 親子教練
校閱與設計:林芳如 社工員
青少年親職系列專欄
家有青春期孩子,像刺蝟般不知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嗎?青少年渴望發展個體獨特性,也希望持續與家庭和父母維繫關係,其實在難以接近的外表下,刺蝟的心仍是柔軟的:
「希望爸媽關心我們,並在需要時能幫助我們、傾聽並嘗試了解我們,接受我們就是這個樣子,不論好壞。希望他們相信我們,期待我們有最佳表現,對我們表示肯定、把我們當大人般看待,有好的脾氣、幽默感並能為我們樹立榜樣。」-謫自F. Philip Rice, Kim Gale Dolgin《青少年心理學》
身為家長,要在放手給自由和收線給指引間找到平衡,十分不容易!對於敏感躁動,有時顯得單「蠢」、過於理想主義、說沒幾句就翻白眼的青少年,若能從與我們的互動中感受到以下幾點,或許便能試著收斂尖刺,雙方一步步調整到讓彼此都能夠自在、坦率的新位置:
一、溫暖而關愛的穩定連結
「我是籃球校隊明星球員,但我的父母從沒來看過我打球,不是太忙就是太累,人們為我加油、和我要簽名和照片,不過如果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都不關心時,這一切都沒什麼意義了。」-謫自F. Philip Rice, Kim Gale Dolgin《青少年心理學》
上次我們對孩子說愛、擁抱或親吻他們,是什麼時候呢?
拍拍他們的肩膀表示安慰、輕鬆自然得對視交談,或者認真聽孩子說話,又是什麼時候?
我們說得出他們最近關注的三件「大事」、偶像是誰、關係最好的朋友名單嗎?
當然,青少年可能對關愛的舉動表現出排斥、不習慣或嫌棄,卻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這些。敏感多思的少年們,會感受和觀察家長對他們所表現出的關心程度、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量,和在他們需要時所提供的支持與協助。即便處在東方文化的脈絡中,我們自己可能也是從不善表達的家庭中長大,那麼或許能從「先聽聽看、不急著說」開始下功夫:
1.眼神看著孩子,儘管他們可能沒看著我們,也先忍住「什麼態度」的說教。
2.鬆鬆眉頭、嘴巴,深呼吸,用溫和的語氣(可以想像成面對最難搞但是有可能合作成功的客戶)詢問孩子的看法和感受。
3.練習不打斷、不潑冷水,安靜而認真得聽和感受孩子想表達的。
不論我們的支持和關愛是內在的,如鼓勵、欣賞、信任和關心,或外在的,如擁抱、吃大餐或看電影,對看似隔著牆的青少年而言都是感受連結的方式,而穩定溫暖的連結,讓青少年擁有能夠探索外界、發展獨立自主的安全感,尤其是內在性的支持與親密度,更深刻影響著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。
二、兼具自主性與規範
「為什麼爸媽總是害怕我們做錯事?他們其實可以更信任我們一些,告訴我們關於約會,有哪些是我們需要知道的。接著,他們應該讓我們自己作主,期望我們能夠做到最好,並找到自己生活所要遵循的目標。」-謫自F. Philip Rice, Kim Gale Dolgin《青少年心理學》
家長放手給予孩子自由的能力,源於我們對他們認識的量與質,及信任的程度。青少年渴望的自主權分為兩種:
1.行為自主:青少年希望擁有自己做決定、展現獨立性、與大人爭論和承擔責任等等的權利,但立刻、全然得放手讓他們自己來,反而容易被解讀成排斥、冷落他們的表現,得循序漸進地給予孩子自由。
2.情感自主:青少年渴望能脫離向孩子般對父母的依賴,運作完善的家庭,在孩子成長時有強大的家庭凝聚力,而當孩子步入青春期,家庭親密度也能調整到較平衡的狀態,支持努力成為一個人的孩子建立逐步成形的自我。
在收與放之間不斷衡量的我們,可以試著:
1.發現和讚賞孩子的亮點:孩子無法在過度溺愛或一再被批評的氛圍中成長,儘管可能看不慣青少年的許多作為,但當我們練習主動去發現他們做得不錯的地方,如「我很開心你能一起出來吃飯」 「謝謝你願意和我討論這些」 「看見你很有耐心得和弟弟妹妹說話,我覺得很棒!」孩子也能慢慢肯定,更多得表現出自己的優勢和長處。
2.用「我」或「我們」為溝通打頭陣:不是不能管、或者表現得漠不關心,而是要練習協商、讓步或彈性調整,比如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髮型、衣著,儘管我們可能欣賞不來;當彼此情緒不佳,可以說「我覺得你的看法和感受很重要,也許我們可以冷靜一下再來談。」或者轉化提醒的方式,如孩子要出門卻沒說要玩到幾點,可以說「謝謝你告訴我要去哪,記得傳個訊息說要不要回來吃飯。」
多數青少年渴望得到家長全然的信任,他們也希望家長對於他們在家庭中的獨特個性、距離感(親密度)和差異性有所包容,去了解、接納自己就是這個樣子,而不是得表現出符合期待的完美模樣才能被愛。
而當我們發現自己對孩子有擔不完的憂、許多設限無法鬆綁時,可以試著把焦點拉回自己,問問自己想到了什麼?哪個成長片段,讓自己感受到了不安全和不確定?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?透過覺察、回顧和照顧自己,安頓好自己的父母心再出發吧!
圖片資料來源:由Gornostai Nastya在Pixabay上發布。